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有的家长认为需要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有的家长认为要培养孩子的情操,有的家长则信奉“野蛮生长”。 在绝大多数父母的心中,孩子是娇弱的花朵,需要大量的灌溉。然而,量可以按需定义,质却很难判断。所有的教育手段和产品都有着华丽的包装和口号,家长无从分辨。 在琳琅满目的教育产品中,家长如何鉴别真正适用儿童的教育产品呢? 小心,黑暗系教育“灌输” 在过去,生产厂商试图制造出反映父母信仰价值的教育产品,而今,他们赋予的诉求的是父母的担忧与焦虑。 例如“教育是一场竞赛”“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一系列口号,往往是以单纯的知识教育为核心,鼓励父母以“填鸭”思维来培养孩子。其中暗含的讯息是,如果不买这些教育玩具给孩子,就不算好父母。 还有一类属于制造“伪概念”,比如之前风靡“右脑开发”。有权威的国际报告显示,绝大部分人类的判断和学习都是左右脑配合。所谓的“右脑开发”只是在常规的益智游戏基础上套了一个“华丽的外壳”。据《最强大脑》中的北大教授DR.魏表示“所有右脑开发培训课,全都是营销!他认为,任何动作都需要左右脑协同工作大到语言、运动、艺术、情感、听觉、嗅觉……小到拿一支笔,扔一个垃圾……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是左右脑协同完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开发右脑,所以,“右脑开发”是误区!是伪科学的营销而已。 无疑,这些设计和行销投合了父母的心意,却很少考虑什么才是实际符合孩子的最佳利益。 乖乖兔、小天才、熊孩子、全能儿童 如果让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成长定义,绝大部分的家长会选择小天才、全能儿童、乖乖兔,却很少有家长会选择熊孩子。 然而,资深投资人范晓坚先生对自己孩子的寄望却让人开始重新审视孩子究竟需要如何培养。他表示,他对孩子的期许主要就是优秀的人格和自我学习的习惯,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最好是乐趣。他认为,未来孩子的成长主要表现在幸福感和社会竞争力的建立,而不是知识的无序积累或1+1的累加。 没人不羡慕从小就拥有过人智慧的神童,他们是众人眼中的天才。据20世纪来的数据统计,仅有3%“神童”长大后能获得成功。神童就具备成功人生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有学者通过几十年时间跟踪了数百位儿童,其中分为大家认可的高智商儿童和一般儿童两组。而最终数据表明,“小天才”组的人生成功比率甚至低于一般儿童。 目前的教育学界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观点: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 在数十年大数据的分析中,学者们发现有一类孩子的成就超过了人们的想象:顽皮而又不失聪颖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普遍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我们俗称“熊孩子”。 这里所指的熊孩子,并不是放养的“野蛮生长”或文盲孩子。而是拥有强大的好奇心,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勇于探究,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灵活的逻辑思维,乃至从小而来的社交能力。这些熊孩子健康而充满活力。 养成:玲珑心的“熊孩子” 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玲珑心”的熊孩子? 美国“创造力之父”保罗.托伦斯在研究中发现,3-5岁是孩子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高速发展时期,而5岁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孩子同样也存在着创造力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经过了解比较,是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影响造成了这样的现象。 孩子在婴幼儿期、在幼儿园或者家庭中主要的活动是以游戏为主,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游戏活动很少约束,孩子有很多自由的空间,去随意的玩、想象、发挥。但随着应试教育压力加大,家长逐渐干预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不是让他们通过实践去获取,这就大大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空间以及创造力的产生。 如果可以给孩子很多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所长,给予孩子一个开放、自我探索的童年,将对孩子的人格成长具有极大的作用。 熊孩子,“健康学习动起来” 2016年,在教育领域最火的是什么?体感教育无出其右。 体感教育是通过手势控制、肢体动作的凌空操控方式,让孩子在逼真的三维场景中,以第一人称参与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体感教育具有沉浸性、和交互性两大特点。沉浸性是指体感技术创造了一种神奇的拟真实情境,从而打破了主客体、儿童和对象之间的隔阂, 儿童整个身体都被“嵌入”到游戏场景中,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与感知。交互性是指在体感技术条件下的人机互动,使孩子的肢体动作与计算机产生的3D虚拟环境的实时互动。同时,这种交互性还包括虚拟环境中多人游戏时自发涌现的同伴互动、师幼互动和亲子互动。 华南师范大学的杨宁教授表示:“孩子对自己讨论过、参与过的教学知识比教师单纯教授的记忆更加牢固,而如果产生了互动,比如通过动作、手势等,也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吸收。体感教育的模式非常类似于“一千零一夜”,它通过“虚拟实景”的方式,让孩子以第一人称进入太空、宇宙飞船、海洋、古沉船、热带雨林等课堂上很难接触到,也很难描绘的环境和场景进行互动体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中山大学赖剑煌教授认为:孩子天性好动,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让他们接触充满着想象力和丰富知识的世界,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思维,是“熊孩子”养成最好的方式之一。 (情景式、沉浸式的互动学习,是体感教育的独特优势) 也正是在2016年,中国最大的体感教育研发企业新节奏提出了“健康学习动起来”这样一个口号,核心理念就是让孩子在运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让孩子在接受素质教育的同时,保持视力、身体乃至身心的健康发展。 体感教育方式的出现,为家长培养孩子的思维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体感教育,家庭教育好帮手 教育产品,从静态的图文1.0时代,到音、视、画综合的电子教育2.0时代,再到现在的虚拟体验和体感操控的数字化教育3.0时代,创新科技不断推动儿童素质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体感教育课程,能够增强亲子互动) “威威机器人”副总郑博认为“儿童教育产品本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孩子天性,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任何一个教育产品的初衷可能都是好的,希望给孩子学习带来帮助,只是利用不同技术、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 360华南区总监张彬表示“单纯书本上的知识相对显得比较枯燥,而复杂的科学知识,单纯的语言解释儿童难以理解。体感教育把知识融入到好玩的情景里,通过形象化进行呈现,更易让孩子接受。这种互动的方式,能增强孩子体验,加深孩子对知识的记忆。” 资深投资人范晓坚也有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做到了,但不是一种健康的方式。体感教育可以让儿童学习和身体共同发展,很可能是未来新一代的学习方式。 资本助力,体感教育乘势腾飞 体感教育方式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儿童实践性、参与性的深度挖掘。敏锐的资本很快就察觉到体感教育方式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8月23日,深圳富涌谷资本与新节奏正式签订《增资扩股协议》,向这家体感教育行业的领军企业投资千万元人民币,引发资本市场对体感教育的关注。 据深圳富涌谷资本负责人介绍,选择新节奏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内容为王”。从IT、互联网、游戏等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晰看到,技术和硬件会日新月异,快速迭代,内容才是吸引和黏住用户的核心竞争力。新节奏从2012年开始做体感教育,用4年时间创作了大量的高品质体感课程,能够很好地黏住用户。而且,新节奏正在与国内著名的出版社和教育集团联合开发K12阶段的体感教育课程,体感教育市场的版图也因此扩大了数倍。第二点,是“生态”。新节奏在体感教育项目启动阶段就确定了“内容+硬件+工具+平台“的发展战略。新节奏在4年多的体感课程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感课程开发工具。条件成熟的时候,新节奏会授权出版社,教育机构,乃至个人开发者使用,开发各类体感课程或体感应用,共同打造体感教育大平台,形成体感教育的生态圈。
客观来说,崭露头角的体感教育要想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还需要迈过市场认知度、用户使用习惯等多道门槛。但是,体感教育具有的“情景式”、“沉浸式”特殊优势,刚好满足了孩子天性喜欢游戏、热爱运动的“刚性需求”。加上80后、90后年轻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人格、体格、人际沟通等素质教育,对数字化教育产品接受程度非常高。特别是国家已经全面放开二胎,儿童教育产品的市场潜力将逐步释放。多种利好条件叠加,创新的体感教育产品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育儿网 ( 粤ICP备15023800号-3 )
GMT+8, 2025-8-18 11:32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