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妈妈要注意:早产儿营养及定期监测缺一不可

2014-1-3 16:15| 发布者: BB0123| 评论: 0

摘要: “世界早产日”刚刚过去不久,据了解,目前我国早产发生率约为5%-10%,每年约有200万名早产儿出生。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由于早产儿并发症较多,常见的有脑瘫、失明、智力障碍、慢性肺病等,给患儿及家长带来痛苦的 ...

 “世界早产日”刚刚过去不久,据了解,目前我国早产发生率约为5%-10%,每年约有200万名早产儿出生。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由于早产儿并发症较多,常见的有脑瘫、失明、智力障碍、慢性肺病等,给患儿及家长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为社会增添了负担。所以,产科专家提醒,如何在孕期监测身体状况以及产后为早产儿做定期监测,是降低早产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健康存活率的关键。

据专家介绍,虽然全世界的早产专家一直致力于早产的防治,但是早产的发生率并未见明显下降。归根结底在于引发早产的发生机制很多,最主要的尚未完全明了。临床上将早产分为压力性早产、子宫张力性早产、宫颈机能不全性(宫颈内口松弛)早产以及感染性早产等。其中,压力性早产是最常见的一种早产类型,比如孕妇学习、生活、工作紧张、熬夜、抽烟(每日吸烟大于等于10支)、酗酒等。同时,专家还提到,任何一位孕妇都有可能发生早产,只是以上列举的某些高危因素会增加妊娠37周前发生早产的几率。另外,如果过去存在流产、早产病史或妊娠出现羊水过多、多胎妊娠等,那么应及时就诊并咨询相关早产风险,及时防治。

此外,年龄过大过小、体重偏重偏轻、多胎妊娠(双胎或者三胞胎等)或者接受辅助生殖技术而妊娠者也是早产的高危人群。未满20岁或大于35岁的孕妇的早产率都会明显增高,尤其是小于20岁者早产发生率是20-34岁组的11倍。双胎妊娠的早产发生率超过50%,而相比单胎妊娠其发生率仅为10%。医源性早产也是另一常见早产类型,这类孕妇多半在怀孕期间合并其他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肾病、心脏病等。

针对种种可能引发早产的风险,孕期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孕妇存在早产风险,或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先兆早产症状,一定要提早到医院进行评估和监测。目前,医院检测早产的手段还是比较齐全的,根据评估状况,会给予宫缩抑制剂及胎儿促胎肺成熟治疗。

但是,如果孩子一旦早产,妈妈们也不必太过慌张。专家提出,在早产儿出院后,,家长一定要记得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做监测,这点对于早产儿能否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监测中,首先要关注眼睛,早产儿的眼睛发育不成熟,外界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导致视网膜病变。在出生后的34周至35周之间,家长要带宝宝去眼科动态监护眼睛的变化,“早发现早治疗可减少致盲率。”其次是听力。早产儿出生三个月内要复查听力,听力正常是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自身听力情况良好的体现。早产儿的听力是否正常,家长不能单凭主观判断,即使孩子对声音响动有感觉,还存在着对声调高低变化的反应。这个变化只有医院的专业听力筛查才能检测到。此外,定期做头颅B超也是必要的。脑部发育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体现出来。体检过程中,医生除了检查婴儿的基本情况,还会评估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如果需要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早期积极的干预,可以避免或降低日后残疾的发生率。

由于早产儿的生长标准以校正月龄为准,不能以出生后的时间为准。有一部分孩子喂养到位,“长势”良好,通常很快就可以追上同龄孩子,有一部分孩子则始终处于同龄孩子发育标准最低限,多数孩子在2岁左右可以赶上同龄足月孩子的身高和体重,少部分达不到的,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在喂养方面也不要着急,不同早产儿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要想让早产宝宝尽快追赶上正常足月儿,就一定要定期监测生长及营养状况,通过医生对早产宝宝进行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科学的营养喂养方案,才能保证早产宝宝的健康成长,如母乳喂养的出院后早产儿,应搭配母乳营养补充剂或早产儿出院后配方,人工喂养者应选用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喂养,当实现了追赶性生长后,在转为母乳喂养或普通配方喂养。要注意给孩子补充营养,坚持母乳喂养,实在不能达到的要科学定期喂食早产儿特殊配方粉。以圣元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奶粉为例,它针对住院与出院早产儿推出了两种不同阶段的配方粉。院内配方粉含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能够帮助早产儿生长达到子宫内生长速率,支持脑部及神经系统的发育;而出院后配方粉,则负责提供介于早产儿配方奶和足月儿配方奶之间的过渡性营养支持。帮助早产儿实现追赶性生长,并避免营养摄入过度或不足。这样顺序渐进,随着机体各器官发育成熟,早产儿与正常孩子的差距也会逐渐缩小。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育儿网 ( 粤ICP备15023800号-3 )

GMT+8, 2024-5-13 23:04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